这几天看到一个让我吃惊到感觉荒诞的新闻:万无优配
北京大学举办考公模拟大赛。
而据媒体估计,今年极有可能出现历史性一幕,国考报名人数超越考研报名人数。
考研热度降了,考公却一年比一年火。
现在不仅社会上掀起一股上岸热,连清北这些顶尖大学也开始办公务员模拟考试,搞得整个校园都卷起来。
全民考公成为现实,读大学就是为了考公,已经不再是一个笑话。
然而,当我看到北京大学举办考公模拟大赛的时候,我还是被深深震惊了。
01
— Dr小鱼 —
全民考公
接近疯狂
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谁会觉得考公是条好路子?
那时候顶尖名校的毕业生都往金融、互联网等天花板高的赛道涌。
展开剩余88%但现在就连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国重器”学校都开始卷考公了,时代变得真快。
最近网上热传:北京大学举办公务员模考大赛。
惊叹之余,一查才发现,这已经成为北大的固定节目了。
由于报名人数过于火爆,报名通知还特别提醒毕业生要注意预留时间,避免名额浪费。
不只是北大,这几年很多大学都曾举办过考公模拟大赛,比如南京大学举办过公务员面试模拟大赛...
2008年,燕山大学办过“华图杯”模拟公务员考试,就连学院副书记都亲自上阵当考官。
高校为什么愿意举办这类活动?万无优配
一个很直接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名校生把公务员当作未来职业的主要选择。
学生们认为学校举办考公模拟大赛是福利,与其花太多时间搞专业课,不如直接刷考公题。
另一方面,学校也希望提升就业率,多一个人考公上岸,也是好事。
最聪明的学生全都放弃科研、放弃学术,扎堆公务员考试,是不是浪费国家资源呢?
而最顶级的学校不去引导学生追求理想,追求学术,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反而鼓励学生刷题考公,这又是不是有违“大国重器”的作用呢?
这些问题真的值得思考。
02
— Dr小鱼 —
不仅办模拟大赛
高校还扎堆开设公务员专业
细查一下,还有更令人震惊的。
现在,不仅名校举办公务员模拟考试,一些学校干脆直接开起了公务员专业。
2023年,黑龙江大学设立了“公务员知识与技能”微专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也开了“公务员能力与治理现代化”专业。
从211到二本,甚至民办本科,都在推类似的专业或课程。
这些课程学制一到两年,主要面向大二学生,内容几乎就是公务员考试培训,包括行测、申论、公文写作、面试技巧...
相比于校外的考公培训,这些专业的学费相对便宜,每学分大概100块。
从结果来看,根据报道,有些学校的“公务员微专业”学生,上岸率比平均水平高出20%以上。
于是一些学校就拿“开设公务员专业”来做招生宣传,原本学习知识、扩宽眼界的地方,结果却变成了考公培训班。
如果大学变成平价考公培训机构万无优配,那学生读大学除了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之外,还有什么意义?
20岁的年轻人本来应该志存高远,天高海阔凭鱼跃,结果却盼望早早挤进一条独木桥,把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真的好吗?
从千军万马的高考闯出来的孩子,进入大学又马不停蹄闯入另一条更窄的赛道,青春的意义何在?
03
— Dr小鱼 —
名校生考公
结局会如何?
考公人数越来越多,上岸难度也越来越大,一些名校学生甚至为了上岸去考偏远乡镇的基层岗位。
虽然刚上岸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成就感,但可以肯定的是失望会来得更快。
很多人到了基层才发现,工作琐碎、事务繁杂,既没有成就感,也没有想象那么有意义,反而觉得自己名校毕业来到鸟不拉几的地方实在是憋屈。
一些人扛不住辞职跑路,一些人虽心有不甘,却也不敢违约五年服务期,只能咬牙坚持,希望未来有调走的机会。
但是体制内不同“能者居至”的商业市场,想要调去好的单位要看资历、看人脉、还要看你会不会来事儿。
这对那些有能力、有追求的名校生来说绝对是一种精神折磨。
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县和乡镇,连本地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下,为了编制来此的名校生能呆得住?
几年后,经济形势好转,当初为了编制去基层工作的名校生,可能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中失去原有的专业技能,再也无法踏进市场浪潮之中。
04
— Dr小鱼 —
考公热背后的集体焦虑
捧得太高,摔得更疼
中国的考公热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
第一波热潮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
当时社会氛围紧张,很多行业都不稳定,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铁饭碗的重要性。
第二波是在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考公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大关。
第三波就是2020年前后,口罩冲击加剧了就业焦虑,考公成为不少人眼里唯一的安全出口。
但和前几波不同,这一次考公潮,几乎被捧成了全民信仰。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下海”是最时髦,社会鼓励创业、经商。
2015年前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是喊得震天响,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一大批年轻人选择进公司、做老板。
而考公务员一度被认为是没出息的选择。
但是现在,风向彻底变了,社会舆论把公务员捧得太高。
无论是乡镇基层,还是冷门事业单位,只要能进体制,好像考上了就人生无忧。
这其中还有一种微妙的心理作祟。
没考上的带着几分羡慕与嫉妒,认为“别人上岸了就是人生赢家”。
而真正考上的,可能在岗位上过得并不顺心,却也不会轻易说出口。
上次一位00后基层公务员跟我提到,自己都不敢让妈妈知道,985毕业后的她,现在在村里拔草...
在任何一个时代,考公考编成为体制的公务员都应该是适合那些资质普通的人。
而那些更加聪明,更加优秀的人,应该去更大的舞台和更大的世界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真正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如果为了眼前的利益进入体制,多年后大概率会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后悔的。
要知道,体制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关于这个问题万无优配,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发布于:四川省永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