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纵情文学山水到无奈出仕牛小散
东晋名士、太傅、首辅谢安年轻时钟情于游山玩水,不喜做官。
谢安对仕途的反感,和他的一个短期经历有关,年轻时曾进入司徒府做了佐著作郎。
著作郎这个职位是专门针对世家大户子弟安排的向高层晋升的过渡职位,佐著作郎就是著作郎的辅佐。也许谢安在这里见到太多胸无点墨的世家子弟,因此不想和他们成为同事,对仕途产生了反感。
俗话说,人以群分。谢安喜欢和王羲之这样的文学书法大家交往,王羲之是行书大家,于是谢安也成了行书大师,王、谢两家经常一起游山玩水,“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只不过此时王家是大门阀,相比之下,谢家还差得远,但是能和王家在一起玩,已经说明谢家档次不低。逍遥的生活,让谢安“无处世意”,他没有一点要出仕的想法。
其实,谢安和王羲之在一起混,稍微吃点亏,因为王家是曾与皇室共天下的大门阀,树大根深,因此王羲之的游山玩水有充分的实力保证,谢安还差点。
展开剩余87%只是谢安实在太优秀,四岁时就被大家认为今后的成就不低于东晋开国宰相王导,因此朝廷大员们都想当现成的伯乐。于是,刺史,尚书、宰相等等的高级官员们都想将他纳入麾下,可是谢安不给面子。
实在被打扰得烦了,谢安干脆跑出去躲避,他跑到临安的山里,一个人坐在石头洞里,看着脚下水声潺潺的峡谷,远离喧嚣的闹市,他叹道:“此去伯夷何远!”他想做不食周黍的伯夷。
可以看出,谢安的理想是纵情山水,远离勾心斗角的仕途。如果没有变故,估计谢安会一辈子做个寓公,可是变故偏偏发生了。
公元359年,谢安的弟弟谢万,也是谢氏家族的支柱,因为一场败仗被废为庶民。此前谢万是“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假节、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淮南太守”。谢万被废,谢氏家族立刻就要降低档次,谢安面临着立刻就无法和王羲之一起游山玩水,为了“家”,谢安动了出仕的心思,“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
公元360年,谢安40岁,他出仕了,凭他的名气,一出仕就成了当时朝廷第一权臣的桓温的司马,即参谋长。
二、反对桓温篡晋的智慧
桓温有司马昭之心,这是当时路人皆知的,洁身自好的儒家士人唯恐避之不及。唯独谢安往上凑,众多士大夫不解其中,甚至不耻。中丞,相当于今天纪委秘书长的高崧更是当面戏弄:
“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
高崧的意思,你谢安原来怎么都不肯不出山,本以为你清高,没想到你现在却跟着桓温混,你做的事情怎么向天下人交代。
谢安一笑了之。
接下来更让公卿们寒心,谢安和桓温的关系,融洽到相互之间插科打诨的程度,甚至谢安远远望见桓温便遥拜。
有桓温的支持,谢安成了朝廷的辅政大臣,再后来成了首辅,另一位首辅是王坦之。
谢安和王坦之,是当朝齐名的高人,两人各有支持者,至于二人谁更高一筹,没有经过相当难度的考试,是难分高下的。
桓温在外掌兵权,却一直在为篡夺晋朝的江山做准备,杀了不少异己分子,新皇帝孝武帝即位后,他带重兵到京城建康附近的新亭,点名要谢安和王坦之到新亭相见。
改朝换代少不了杀戮,桓温来势汹汹,高级官员们就首当其冲,地位高的公卿大臣都胆战心惊,不过他们还能自我安慰,因为即便要杀头,还有高个子谢安和王坦之两位辅政顶着。
桓温在新亭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远处是弓弩手,近处是大刀手,房间内壁则布满刀斧手。
朝廷百官相继跪拜在房间外的道路两旁,听候桓温的召见。道路上一片寂静,人人心怀忐忑,这时,传来了让谢安、王坦之进见的喊声。
王坦之两腿打颤,脑袋一片空白,低声直问谢安怎么办。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轻声说:“晋祚存亡,在此一行。”意思是晋室存亡,就在眼下这一关。
王坦之也是高人牛小散,听得出谢安这句话的含义:你老王仅仅考虑的是个人生命,我考虑的不仅仅是个人生命,更有晋室的生存。
王坦之内心稍安。
谢安和王坦之两人进入房间,见桓温剑眉倒竖,王坦之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正是二月,天气寒冷,王坦之却汗流浃背,内层衣服全被汗水打湿,手版倒拿。
此时的谢安,神情、语气表现得和从前桓温眼中的谢安没有丝毫的不同:“从来只听说诸侯的兵是布置在国家四周,明公的兵怎么布置在这墙壁四周啊?”
桓温要夺晋朝的江山,也紧绷着一颗心,本以为谢安要说些义正词严的话,也已经做好了砍他的准备,没想到谢安说出这番话,便尴尬笑笑:“我也是有苦衷的。”命令刀斧手撤出。
气氛稍微轻松了一些,谢安和桓温聊了起来,一直聊到太阳西下,聊得正高兴,这时,一阵风吹来,将桓温身后的帷帐吹开,露出帷帐后藏着的郗超。郗超是帮桓温出谋划策的军师,现在在后面偷听,谢、王二人和郗超六目相对,再加上桓温,场上空气顿时凝重无比。
还是谢安笑着道:“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一席话将凝重的空气化解。
一番见面下来,桓温打消了杀谢、王两人的想法,而其他的一些高官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该杀的杀,该下监狱的下监狱。
回到建康后,桓温屡次催谢、王二人上表孝武帝给自己“加九锡”(这是所有权臣谋取帝位必经的一步)。谢、王二人满口答应,却采用一个“拖”字诀,一直拖到桓温心力憔悴,不堪重负,最后一病不起。
这次事件,王坦之和他的支持者们对谢安彻底拜服。
三、8万破87万
后秦国苻坚87万大军南下灭晋。晋国上下一片惊恐,皇帝将国家命运托付谢安,命他全权负责对秦作战。
如此重任在肩,谢安却悠然自得,不以为然。将领们请示方略,只领到一句:“皇上另有吩咐,大家不要再问。”而后便连着几天四处游山玩水,下围棋和赌博。
最后一夜谢安回到京城,招呼各将领领受任务,分配完毕后继续弈棋作乐。
结果,晋军在淝水以8万大破后秦87万(局部是8对20),不仅将东晋国从灭国的境地拯救出来,更使得后秦从此衰弱。东晋举国上下无不欣喜xk.n4.yh6f.cn若狂,捷报传来,谢安正在花园和客人下围棋,军士急匆匆喜不自禁地送来战报,谢安却只看了一眼便将其放在一边继续下棋。客人感到奇怪,以为谢安只沉湎于棋局而置国家大事不顾,主动问起,只听谢安轻描淡写的说道:“仗打赢了。”
下完棋送走客人后,谢安返回房内,见四下无人,才将内心的狂喜尽情释放,显露出狂放无羁的姿态,待狂放过后恢复了仪态,准备跨过门槛时,发现自己脚上的木屐齿早已断裂。
四、谢安凭什么总能成事
老子道德经中有句“道法自然”,讲究的是万事万物遵循的规律,领悟了这个规律,就具备了成事的基础;还有一条“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为要做到宠辱不惊,就要将生死置之度外。
儒家则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谢安正是儒家和道家的结合体,这样的结合体,让他无往不胜。
说起道家,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隐居深山的修道之人,其实道家既不是佛家一样的绝对出世,也不是如儒家一样的必然入世,它是介于两者之间,可出世,亦可入世。有意思的是,每当民众有难,国家危急时,总有一批道家人士因此入世,救国家于倒悬。
魏晋时期崇尚源自“庄老”的“玄学”,代表人物是著名的“竹林七贤”,很多人既是玄学家又是儒学家,山涛和王戎就是典型。
谢安是道家人士的典型代表,他面临权臣桓温时,将生死置之度外,因此能做到“宠辱不惊”;在面临后秦强敌压境时,他能做到“道法自然”,丝毫不惊恐。
老子所说的“柔弱胜刚强”,弱势面对强大并非不能取得胜利,关键是如何作为,面对桓温的强势和后秦军的强大,谢安就是以自己的柔弱战胜了对手的刚强。
谢安的人生轨迹,还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他没有出仕时,他是在“修身”,当他的弟弟谢万被废,威胁到家族的地位时,他站出来“齐家”,当面临桓温篡晋,后秦灭晋时,他开始“治国,平天下”。
因此,谢安的成功牛小散,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儒家思想和老子思想的强大智慧和生命力。
发布于:四川省永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